7月11日 大气环流形势发生调整 雨带北抬 江宁气象台官宣出梅! 
1.入梅时间:入梅(6月13日)较常年(6月18日)偏早 2.出梅时间:出梅(7月11日)较常年(7月12日)正常 3.梅雨期:梅雨期(29天)较常年(25天)略偏长 4.梅雨量:截至7月10日20时,江宁累计梅雨量134.2毫米,较常年梅雨量(266.8毫米)偏少约5成;区域性暴雨过程少,局地多短时强降水及雷暴大风。
梅姑娘终于退出天气舞台 但令人头疼的消息是...... 出梅与入伏“无缝对接” 就在同一天——今天 江宁气象台也官宣入伏了 
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到了 
@江宁气象 今早发布了高温黄色预警信号: 预计未来连续三天 我区最高气温将达35℃以上 
11—13日 我区以晴或多云天气为主 最高气温将维持在35~36℃
今年“三伏”长达40天 小布为你送上一份
「2021三伏日历」 这些日子别忘了防暑降温~

上下滑动查看
1. 露天工作或高温作业者:
常见职业:快递小哥、外卖小哥、环卫工、消防员、交警、锅炉工、纺织工等。 他们往往因不重视头痛、多汗、乏力等中暑先兆症状,选择“忍一忍、等一等、挨一挨”,引发重症中暑。 独居老人常为省电费,舍不得开空调,室内通风不畅,引发中暑。严重的会导致昏迷、脱水性肝、肾功能衰竭等。
此外,若大量出汗后,立即躲进空调房,血液粘稠加之温差大,易发生心梗、脑梗等心脑血管意外。
3. 儿童,尤其3岁以下幼儿: 1. 中暑先兆: 即中暑早期症状,应充分重视。出现头晕、头痛、乏力、口渴、多汗、心悸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动作不协调等症状。体温低于38℃,可伴有面色潮红、皮肤灼热等。 2. 重症中暑: 热痉挛:大量出汗后出现短暂、间歇发作的肌痉挛,体温一般正常。 热衰竭:出现多汗、皮肤湿冷、晕厥,部分患者早期仅出现体温升高。 热射病(包括日射病):最严重的中暑情形,是中暑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。出现以急骤高热、无汗、意识障碍为典型症状,体温高达40℃以上,昏迷等,常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。 1.中暑先兆处理原则:
一移:转移到阴凉、通风、干燥处,充分休息; 二卧:仰卧,注意保持呼吸畅通; 三饮:补充水分、少量多次饮含盐液体(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); 四敷:用凉水浸湿毛巾等擦拭身体,帮助散热,若发热,采取降温措施。 密切关注有无改善,若没有改善或加重,立即送医。
2.重症中暑处理原则: 参照上述处理原则。 若出现急骤高热,体温高达40℃以上、无汗、意识障碍等疑似热射病的症状,首要措施是快速降温,如果降温延迟,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。 若出现意识不清、晕倒等紧急情况,立即送医。
来源:江宁区融媒体中心 蒋世瑶、江宁气象、南京发布
编辑:蒋世瑶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 |
最新评论